随着A股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在5月1日之前披露完毕,此前让不少投资者吃了苦头的“业绩爆雷”告一段落。但是,这几天,A股市场上的另一种“地雷”——“非标意见”又被引爆。
对“非标意见”的最简单理解,就是四个字——财务造假。2018年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意见”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18家,创下历年之最。“非标意见”叠加连续亏损,上市公司股票有可能会被实施ST。而已经实施ST的上市公司,如果又被出具“非标意见”,则暂停上市或退市概率较大。
一、什么是“非标意见”?
所谓“非标意见”是指审计机构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上市公司每年都要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收了钱,但还是要严格审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活动、和其相关资料的真实合法性。会计师在审查完财务报表后,需要出具审计报告,并给出综合性的审计意见,具体包括以下五种——
1、标准无保留意见;
2、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3、保留意见;
4、无法表示意见;
5、否定意见。
除了第一项是标准选项,其他四项均说明财务报告有一定的问题,因此统称为“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二、“非标意见”意味着什么?
对“非标意见”的最简单理解,就是四个字——财务造假。
研究表明,“审计机构的意见”对预测财务造假的准确度相当高,且准确度位于所有指标的第一位!(位列第二、第三的是造假前1年是否亏损、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例等等)。因为,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大都具有以下特征:
连续多年亏损、主业经营几乎停滞;债台高筑、资金紧张;诉讼缠身、银行账户冻结;关联交易、资金占用……
总之,就是一家“问题公司”。因此,如果某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中出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那么意味着其财务造假的可能性会相对更高。
三、“非标意见”的地雷开始引爆
随着年报披露完毕,2018年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意见”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18家,创下历年之最。
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98家;“保留意见”有81家;“无法表示意见”有39家。各类型的“异常”均达到了近几年的峰值。从行业分布来看,2018年的非标企业主要集中在了周期性行业(农林牧渔11家、化工15家、有色金属12家)、重资产企业(建筑9家、机械设备17家、汽车6家等)、传媒(25家)、计算机(11家)等行业。
被出具非标意见后,上市公司在再融资、信息披露考核、乃至于上市地位保持上都将面临挑战,非标意见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虽然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不会立即导致退市,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叠加连续的亏损,股票被实施ST的并不少。
自2018年以来,被实施ST的个股共有121只,而涉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共有22只,占比超过10%。尤其是出现连续亏损或面临着大规模债务等相关问题的,暂停上市或退市概率大,更需要谨慎。
5月10日,深交所公告称,决定5月13日起暂停乐视网、凯迪生态、金亚科技、千山药机、皇台酒业5家公司股票上市,5月15日起暂停龙力生物、德奥通航2家公司股票上市。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踩雷概率呢?细读个股财报、对比财务比率,在茫茫股海中,寻找业绩最优秀的品种,是避免踩雷的最核心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