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及从业人员不得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这是写在《证券法》里的禁止条款。然而,总有人妄图挑战规则,反而遭遇监管重罚。
一、新闻媒体报道情况
日前,江苏证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曾任浙商证券江苏分公司(原南京大光路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助理苏某明,由于私下接受客户的委托买卖证券,且被监管认定为“严重不配合调查”,被监管开出30万的罚单。
具体来看,苏某明在浙商证券江苏分公司工作的任职时间为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曾有两段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的行为:
2015年3月,蒋某玲与苏某明签订《委托理财协议书》,协议期限为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此后,2016年4月,蒋某玲与苏某明签订《全权委托股票买卖协议书》,协议期限为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委托苏某明管理其证券账户。
在上述协议期限内,苏某明使用蒋某玲证券账户先后买卖创兴资源、美都能源、三维工程、和
类似地,在2015年12月,金某华与苏某明签订相关协议。期间,苏某明使用金某华证券账户先后买卖中国人寿、四维图新、海得控制、辅仁药业等股票,截至协议期满日,买入金额共计4.74亿元,卖出金额共计4.06亿元,出现2230.70万元的巨额亏损。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客户们在签订委托协议之时未曾想到的。
回顾该案的时间,在2015-2016年期间,A股市场正处于重大变化时期。不难看出,苏某明为客户操作账户的时期正是市场行情跌宕之际。时逢2015年股灾之后,即便是部分个股出现回调,但整体行情仍下挫明显,难以抓住阶段性行情。
在市场行情波动剧烈后,2016年8月,客户金某华曾与苏某明签订《补充协议书》,将《投顾协议》不保障金某华本金安全修改为保障本金安全,以期规避风险。
然而,经监管调查,《投顾协议》形式上是金某华与浙商证券签订的业务合同,但经司法鉴定,协议加盖的三枚印章即浙商证券投顾业务协议专用章、法定代表人章、浙商证券南京大光路营业部章均系伪造,且《投顾协议》及《补充协议书》存在多处不规范甚至是保本的违法违规条款。基于此,江苏证监局认为,相关协议实质上是金某华与苏某明个人签订的委托理财协议。
根据中证协信息显示,苏某明于2014年10月办理执业登记,岗位为一般证券业务。在2017年4月,苏某明办理了离职注销登记,在浙商证券工作时间不足三年。
江苏证监局指出,苏某明作为证券公司从业人员,私下接受蒋某玲、金某华的委托买卖证券的行为,违反《证券法》规定。且苏某明苏存在严重不配合调查的情形,应当予以严惩。
二、法律的禁止规定
近年来,随着证券公司财富管理转型的突飞猛进,投顾业务也被视为转型的重要契机。然而,部分一线员工打着“投顾”的旗号私下接受客户委托炒股,践踏监管红线,最终自食其果。实际上,投顾业务和代客炒股,看似只有一线之隔,但内容实质却大相径庭。
根据规定,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是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接受客户委托,按照约定,向客户提供涉及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建议服务,辅助客户作出投资决策,并直接或者间接获取经济利益的经营活动。投资建议服务内容包括投资的品种选择、投资组合以及理财规划建议等。
而从违规操作的模式来看,《证券法》对证券公司及业务人员均作出要求,包括:
证券公司办理经纪业务,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而决定证券买卖、选择证券种类、决定买卖数量或者买卖价格;
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
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未经过其依法设立的营业场所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
自2019年底,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已陆续推进,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箭在弦上。然而,相关业务也只局限在标的规范透明的基金领域,“代客炒股”依然是明令禁止行为。在全行业倡导“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文化理念之时,处在业务最前沿的分支机构和一线员工们的合规意识仍有待提高。
三、证券公司是否应当为此承担赔偿责任呢?
这类的事情,在实践中发生过很多了,比如银行的员工、期货公司的员工等代客理财,最后银行、期货公司都承担责任了吗?同样的,证券公司对这种事情是否要承担责任呢?对于受害者而言,他们肯定会认为证券公司要承担责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正是因为对其公司的信任,才信任员工的,不然是不会委托他来理财的,也就是说,受害者认为,员工的这种代客理财行为是一种单位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
但是在证券公司眼里,这种事情是员工的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因为法律规定禁止这种行为的,所以证券公司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也是不允许做这种事情的,因此肯定不是单位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和证券公司双方是无法达成一致的,那么证券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必须交给法院来判决了。
笔者认为,这类案件中,银行、期货公司或证券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关键看他们是不是有过错,如果他们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如果没过错,那就不用承担责任。所以具体要看他们在这类案件中的具体作用,从而确定其是否有过错。
具体到本案中,《投顾协议》形式上是金某华与浙商证券签订的业务合同,但经司法鉴定,协议加盖的三枚印章即浙商证券投顾业务协议专用章、法定代表人章、浙商证券南京大光路营业部章均系伪造,且《投顾协议》及《补充协议书》存在多处不规范甚至是保本的违法违规条款。基于此,江苏证监局认为,相关协议实质上是金某华与苏某明个人签订的委托理财协议。
笔者认为,本案中,协议上加盖的三枚印章都是假的,那么证券公司就不承担责任了?如果这三枚印章都是真的呢?证券公司就能承担责任了?三枚印章的真假,只是代表了此案中证券公司的过错大小的问题,不代表证券公司没过错。
从民事赔偿的角度而言,民事法律中有表见代理的规定。表见代理,是指虽然行为人事实上无代理权,但相对人有理由认为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进行法律行为,其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表见代理从广义上看也是无权代理,但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与交易的安全,法律强制被代理人承担其法律后果。
表见代理制度是基于被代理人的过失或被代理人与无权代理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享有代理权而与之为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行为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特殊的无权代理。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四个:1、须行为人无代理权。2、须有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3、须相对人为善意。4、须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我国表见代理制度建立时间不长,还有不完善之处,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相对人对义务人的选择权问题、无权代理人的法律责任问题以及代理人的抗辩权问题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受害者是在证券营业部里签署的此协议,那么,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认定为是表见代理。普通的受害者怎么会相信证券营业部里居然会有假章的存在?怎么能去辨认这个章的真假?大家都是基于对证券公司的信任才做的这个投资,怎么敢相信证券营业部里出来的章是假的,所以证券公司不用承担责任?就像去银行存款一样,把钱存到了银行,结果银行说没收到钱,因为那个员工把钱私自挪走了,盖的章是假的,因此银行没收到钱,所以银行不用承担赔偿责任。但是,作为普通人,怎么相信银行里的工作人员收的钱没进到银行呢?同样的道理,如果受害者是在营业部签署的协议,那么证券公司即使认为章是假的,但证券公司也是有管理过错的。当然,如果此协议的签署不在营业部里,那么章的假的情况下,证券公司不用承担责任,这可以理解。
当然,以上观点,只是笔者基于媒体报道的情况做的基本分析,具体情况还要依据案件的具体证据来判断,涉及到各方责任的问题,要依据证据,特别是伪造公章的个人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这构成诈骗吗?只被证监会进行行政处罚就算了?承担了行政责任还要承担民事责任吗?这都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