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红相转债欺诈发行相关事项,本人接受了一些投资人的咨询,回头梳理时,发现转债涉虚假陈述、欺诈发行民事赔偿,虽有各项制度,但绝大部分转债投资人对这些制度并不了解,本人也未查询到有生效的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及传播度的案例判决,所以决定整理下相关制度,为遭遇欺诈发行的转债投资人做一下索赔相关的普法分享。
一. 遭遇欺诈发行,转债投资人到底有哪些常见的获赔途径?
1、先行赔付
先行赔付是我国证券法规定的一项投资人保护制度,法律依据是《证券法》九十三条:
“发行人因欺诈发行、虚假陈述或者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相关的证券公司可以委托投资者保护机构,就赔偿事宜与受到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协议,予以先行赔付。先行赔付后,可以依法向发行人以及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根据条文,先行赔付义务人可以委托投资者保护机构,发起并进行先行赔付。但先行赔付是一项自愿性的制度安排,不具有强制性,是否进行先行赔付完全看赔付义务人是否具有主动承担相关责任的意愿和担当。
在先行赔付制度推行方面,比较正面的典型是此前欣泰电气欺诈发行案,兴业证券主动进行了先行赔付,是对投资人具有一定担当的正面范例。
2、诉讼索赔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因欺诈发行、虚假陈述受损的证券投资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索赔。
转债作为一种特别的公司债券,其投资人进行上述民事诉讼索赔的法律依据主要是:《证券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及《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具体条文繁多不赘述,有兴趣这可以阅读法条原文)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转债投资人因欺诈发行、虚假陈述受损的,可以以自己名义向责任人发起民事诉讼(责任人范围包括发行人,还可能涉及控股股东、实控人、中介机构及其他责任人员)。
判例(因为转债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证券诉讼的流程一般也很长,所谓没有判例也正常,还是有一些案件已经在审理流程中了)。
3、金融调解
目前,因为涉金融领域的案件激增,且一般很容易涉及大量投资人,如果全部通过诉讼,司法系统难以负担,投资人的维权成本也会增加,对小金额投资人尤其如此。因此,很多省份都成立了专属的金融争议调解中心(或名称不同但职能类似的机构)。
就债券投资人涉及诉讼的,其实相关制度是鼓励调解的,详见《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第4条:“要进一步加强与债券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民的债券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协调好诉讼、调解、委托调解、破产重整、和解、清算等多种司法救济手段之间的关系,形成纠纷化解合力,构建债券纠纷排查预警机制,防止矛盾纠纷积累激化。充分尊重投资者的程序选择权,着眼于纠纷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纠纷化解的方式、时间和地点,尽可能便利投资者,降低解决纠纷成本。”
当然,一切制度都需要执行,目前转债投资人维权如何高效适用调解制度,并没有公开的非常详细的细化规定,实操中,也多由法院牵头,根据各地司法实践需要,兼顾投资人保护, 会同投保机构、金融争议调解机构进行调解。我代理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类案件中,有多个案件最终是通过调解更快捷的为投资人争取到了赔付,当然,如前文所述,转债类的案子都比较新,各项制度如何落实也都在推进过程中。
二. 转债投资人维权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
如前文所述,先行赔付当然好,奈何万事靠自愿。而通过其他方式追偿,对小额的投资受损者来说,往往得不偿失。因为转债的投资者,相较股票投资者而言,一般风险偏好更低,这也造个人处理,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维权成本甚至显著高于可得赔偿,这也是目前转债生态下投资人遭遇的维权困境,也希望相关监管部门能够拿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定分止争。
结 语
法律谚语这么说: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力上睡觉的人。故根据投资人的实际疑问,本人特撰写本文,希望提供一点帮助,与证券纠纷相关问题,也欢迎向我咨询。
FINANCE
扫码一站式法律咨询
证券、信托、私募、理财
载文章、内容,信息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并不构成法律意见、法律建议或对法律及事实的完整陈述,也不代表所属机构及/或个人的观点。对于任何未经许可截取文章内容,断章取义进行传播,造成不利影响的,或依据文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