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君:本文为“新三板文学社”专栏作家东北证券张博的作品。最近券商的三板业务线基本是解散、裁撤状态,张博眼见着这个生态圈越来越萎缩,人越来越少,却没有发表感慨,而是提出了和同行们不太一样的看法。文学君觉得这类似脱口秀一样的文字跃然纸上,更显得才气纵横。总之,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作者:张博
作者简介:张博,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东北证券股转业务总部融资创新部总经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总裁班讲师,中央电视台《赢在新三板》、《直通新三板》等多档节目的特邀嘉宾。曾任职于中信建投证券、湘财证券,负责光线传媒、中国水电等17单IPO和用友软件等14单再融资的发行承销,哇棒传媒、千叶珠宝等20余单数十亿新三板融资,多家互联网企业的新三板挂牌与重大资产重组。
以下为正文:
最近一年遇到的三板参与者,无论是企业家、投资机构,还是券商、FA、媒体,都对持续“冰点”甚至还不断降温的市场诸多抱怨或建议,在17年12月22日新政出台后更可以用失望、失落,用“哀鸿遍野”来描述也不为过。
作为市场机构主力的券商过去一年对三板业务线的态度基本是解散、裁撤、合并,眼见着这个生态圈越来越萎缩,人越来越少,从业人员无不感叹,三板不行了,至少这几年是不行了。
但依我看来,三板没什么不行的,是三板里面的群众不行。
以下是我们“不是三板不行是你不行”系列的第一篇:“挂牌公司流动性差市盈率低融不到钱,不是三板不行是你不行”。
新三板本质上是北京用来和上海、深圳在资本上抢生意的,不存在制度本身行不行的问题。
三板,或者严格点叫做“股转系统”,没什么行不行的。12年刚刚从中关村扩展到四个开发区的时候我就说过,这本质上是“地方政府用交易所抢资本市场的生意”。
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用县级经济的竞争来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做对了什么。他认为县级行政单位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来参与市场化的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逻辑。
资本市场领域也一样,在国务院统一的管控下,一行三会、交易所、发改委、地方政府各自抢生意是金融业快速成长的基本逻辑。比如最典型的企业债权融资领域,央行下属的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审批的是短融、中票、PPN等,发改委审批的叫做企业债(城投债),证监会审核的叫做公司债。
银行间市场的产品承销商主要是银行,这么多年只给12家券商批了资格,证监会的公司债承销商只是券商。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审批的产品只在银行间市场上市交易,证监会的公司债只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发改委的企业债可以选择在银行间上市交易、交易所上市交易或者两个市场同时上市交易。
这些产品本质上甚至审核标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承销商、审批部门和交易场所不一样。
之前长期银行间市场发行交易量是交易所的十倍,但经过15/16年证监会大量审批放行,现在交易所的公司债存量已经超过银行间的三分之一,就是证监会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抢生意的结果。
同理,12年底证监会放开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期货子公司全面参与类信托业务,也是在和银监会监管的信托抢生意,其产品标准和流程都与信托一样。
股转系统和股转公司的成立,本质上是北京要在证券市场这个领域和上海深圳抢生意。
93年上交所和深交所都在国务院尚未明文批准的情况下就各自抢先开业先行先试了。(这也导致12年股转系统成立的时候宣称自己是第一个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的交易所。)05年深圳要了上交所看不上的中小板和创业板,把主板的增量都给了上交所,结果把握住了七年中国民营企业上市大潮。
14/15年股转系统从零开始做到五千家挂牌公司,数量直奔万家的同时还要出台竞价交易,惊出上交所深交所一身冷汗。
上次吃了亏的上交所率先提出要搞战略新兴板,密集拜访新经济龙头,深交所接着提出要搞科技创新板。抢生意的结果是股转的竞价交易无限期跳票,战新板和科创板没了踪影。
错失阿里的港交所17年12月25日放开同股不同权的AB股制度,上交所深交所又马上欢迎独角兽们通过CDR(存托凭证)回归。
所以跳出三板自身来看,股转系统就是一个用来和上交所深交所抢证券生意的市场,对广大市场参与主体来说,规则与标准等只有是什么的问题,没有行不行的问题。
你觉得不行可以去上交所、深交所甚至港交所、纽交所、纳斯达克玩耍啊。
竞争是个好东西,如果大家觉得股转市场的游戏规则不好,随时可以用脚投票。至于现在的规则好不好,不同立场的参与者有不同的看法,符合他利益的就好,不符合的就不好,没有统一标准。
当然作为证券从业人员,我们是不能批评政策的,那样得罪领导。
但可以分析一下各类市场参与者,虽然会得罪同行。
企业流动性差、市盈率低、融不到钱,是你不行。
最开始挂牌公司抱怨流动性差市盈率低,说是因为协议转让这种拉手交易没效率;做市交易出台后抱怨做市商不作为,只会赚差价不提供交易;出台不连续竞价交易后又呼吁投资者太少要降低门槛。
我在各种论坛、总裁班、培训等不同场合和企业家交流,反复强调,企业家你觉得自己的企业流动性差市盈率低,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你企业自己不行,二是你没见识不懂资本市场。
第一是你自己企业不行。你看看几个大行业的龙头企业,比如联讯证券,和港股美股同类公司比起来流动性和市盈率都不差的。致生联发这类阶段性热点有过连续数月每天交易量几千万人民币市盈率大几十倍的时候,即使是协议转让的九鼎也长期保持每天3-5亿元的交易量,中科招商的交易量也能过亿。
所以流动性差市盈率低的本质原因不是交易制度和投资人门槛,本质是企业质地和成长性。你自己不是行业龙头,业绩增长慢、业务不性感,凭什么能吸引投资人买卖还给你高估值。
即使是神州优车这么性感的行业和公司,能在亏损30多亿的情况下3个月融资70亿,也觉得自己流动性差估值低。神州优车在三板里确实是明星公司,所有才有这样便捷高额的融资和一定的交易量,如果还觉得低只有一个原因,你不是滴滴啊!
设想一下如果是阿里、腾讯在三板上,现有的交易制度和投资人门槛的前提下,也一样会有百亿人民币的交易量和3万亿人民币的市值。500万的门槛算什么,只要能轻易的买到BAT(百度、阿里、腾讯)和TMD(今日头条、小米、滴滴)赚钱,不符合条件的广大A股主板投资人一样能想尽办法找账户来交易。
君不见换点港币美元这么难,咱们身边朋友们照样费尽周折开了美股港股账户并在雪球上讨论的热火朝天,都把雪球本身推成互联网证券领域的独角兽了。
第二,是各位企业家不懂资本市场,对标有问题。
有质保有验证的产品当然随便炒题材炒概念炒送转,反正公司倒不了,快倒了就有人来借壳,接着炒借壳。这就像赌场里永远值钱的筹码,大家拿来赌得不过是大小是运气。君不见赌场里面的流动性换手率有多高,那是全球各国成熟的证券市场远不能比的。
但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与市盈率一定是超二八法则分布的,纳斯达克一样七成的股票没什么交易量,前十家大公司占市场三分之一的市值,前一百家公司占市场三分之二的市值。未来新三板制度无论怎么改,大量的公司流动性差市盈率低一定是常态,新的政策一定只会奖励好学生。
综上所述,企业流动性差市盈率低一是企业质地和成长性问题,二是企业家认识问题,归根结底是你不行。同理,融不到钱也是这两个问题。
第一,企业本身不行。
三板市场融资功能其实很强大,每年1400亿元左右的定向增发,平均到10000家企业每家每年也有1400万,对三板市场上90%以上的企业是足够了。
17年2590笔增发平均每笔融资4714万元,对应三板企业的规模已经很高了。挂牌公司经过中介机构的初步规范把自己放在公开市场上,加上定期披露经审计的财报,已经具备了快速融资的基本条件。
投资机构拿到未挂牌公司的商业计划书(BP)第一反应是数据应该打几折,规范后利润能剩多少;对挂牌公司就可以直接参考年报半年报做基本判断。尽调阶段,对未挂牌公司的财务尽调要从原始单据开始,还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核算规范后的情况,每家投资机构都得来公司折腾几周;而对挂牌公司,很少有机构会做细致的财务尽调,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尽调和行业研究上。未挂牌企业融资,投资机构为了安全会在协议里面要求对赌、董事会席位、各种一票否决权等等;但投资挂牌企业对后续公司治理就安心很多,最多和大股东对赌业绩和退出。
在被机构发现接触更容易、尽调流程更简易、投资协议条款更简单的情况下,挂牌公司只需要展示出自己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和成长性,这样还融不到钱就只能是你企业自己质地不行了。
第二个企业融不到钱的原因是企业家意识问题,没找或者没找到好的财务顾问(FA)。
无论资本市场的成熟度,FA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术业有专攻,企业家懂自己的行业和企业,但大都不懂如何用资本市场的语言和投资的逻辑,找到适合自己当前发展阶段的投资机构,展示自己的投资价值。专业的FA,可以通过公司尽调、行业研究等来做出一份完整清晰展示企业投资价值的商业计划书(BP),精准的向有此类偏好的投资人推介,对企业家进行路演辅导,精细化组织路演与反路演,并协助企业家进行定价与签投资协议。
即使是市场上的明星公司,企业家本身就是投资人出身,身边无数机构的朋友,依然也会花钱聘请FA来做融资工作,因为这样有效率,其实是更省钱的。道理很简单,一是企业的融资次数是按年计的,而FA经手的项目次数是按月计的,甚至每周都开新的融资项目,FA做的多肯定相对更专业;二是企业一次融资能谈三四十家机构及算很多了,FA多个项目反复覆盖的机构至少几百上千家,FA能更好的把握市场的风口热点和投资机构的偏好;三是企业家把同样的时间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业务上可以挣更多的钱,花费其中的一部分来聘请FA可以得到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
确实很多企业家自己或者仅安排董秘做融资工作就可以融到钱,但聘请FA可以更专业高效的融到钱,时间快一点或者估值高一点、哪怕只是节省了企业家自己的时间精力都远超付出的那点FA费用。
当然在这个全民FA的时代,企业家意识到了FA的重要性,也很有可能找不到专业靠谱的FA。
这就是考验企业家眼界和眼光的问题了,我们将在下面文章中讲述。
1、《企业流动性差市盈率低融不到钱,不是三板不行是你不行》
2、《券商三板业务赚不到钱,不是三板不行是你不行》
3、《投资机构亏钱都退不出来,不是三板不行是你不行》
4、《媒体和培训很努力还不赚钱,不是三板不行是你不行》
……
【完】
“新三板文学社”简介
“新三板文学社”由新三板业内资深人士于2016年11月1日创立。自成立以来,吸引了新三板各路精英的关注,已发展成员60余人,“新三板文学社(请点击:文学社成立一周年各界人士寄语)
“新三板文学社”是立足于服务整个新三板生态圈的社群组织,以服务于整体生态,孵化社群组织,传授社群打造经验为己任。拥有独立理念、观点以及评价体系,拥有“高、精、尖”的人员构成特点。社群涵盖了投资人、券商高管、企业高管、媒体人等,不断为新三板事业呼吁发声,是新三板领域中颇具建设性的知名社群组织。
【完】
欢迎阅读“新三板文学社”会议指定书籍
阅读理由
1、新三板文学社指定红宝书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独家“新三板文学社”(ID:xsbwxs)独家首发,唯一纸媒合作:新三板第一刊《鑫周刊》将精选部分内容发表。链接发送至“新三板文学社”、“董秘一家人”、“沃土新三板研究”等。联盟合作:新三板自媒体联盟(中国网新三板与新三板文学社联合发起)。专栏合作:“金融界网站”。公号发布内容仅就小范围阅读使用,转载权仅限定于合作方,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商业以及非商业用途转载请先通过公号后台联系,否则对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学社专栏作家应知晓并同意:投稿作品一经发表,“新三板文学社”各合作方有权转载,如涉及需支付相关费用,应提前声明。投稿者应自行负责所投稿件的原创性,如涉嫌抄袭或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新三板文学社”有权自行采取撤销刊登稿件,如由此导致其他第三方主张权利,提出索赔等权利要求,“新三板文学社”与各合作方不承担任何责任,如给“新三板文学社”和各合作方造成损失,双方均有权要求投稿人进行赔偿。
本公号法律顾问:(北京朝阳区景华南街远洋光华国际C座23层)
法务专家代表:
欢迎长按二维码识别并关注新三板文学社
“文学社”永远是您的“舞台”,也永远愿意做您身边最谦卑的“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