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诸如信托的暴雷事件的时有发生,许多上市公司及高净值个人踩雷信托暴雷。近期,又有新闻爆出私募跑路暴雷,其背后可能又将有一批包括上市公司甚至高净值个人深陷其中。
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出台,信托等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的刚兑潜规则逐步被打破。加之近年房地产行业下行,造成大量原来稳妥推进的一些赚钱的经济模式被颠覆。然而,很多行业外的投资者,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并未察觉这一变化。笔者发现,很多投资者在金融机构暴雷前夕仍然大量认购其信托产品,监管最终也查明其认购的资金被用于承接风险项目,并未用于合同的约定的投资。或许,损失大量真金白银的投资者教育模式胜过千言万语。
笔者曾接触一位咨询其他法律问题的客户,聊天过程,其谈及自己信托投资延期两年未收回,但他天真的以为只是稍微延期。我当即告诉他:“这笔钱,就当作没了,能回来就是赚到。”客户甚是惊讶。当然,这个客户完全是金融行外人。
那么,假如真的不幸在踩雷信托私募等资管产品,成功索赔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能否胜诉?
资管新规规定,“金融机构未按照诚实信用、勤勉尽责原则切实履行受托管理职责,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应当依法向投资者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从管理人角度来看,只有未切实履行受托人职责才涉及向投资者赔偿。然而,实践当中,证明管理人未尽职履责,难度极高。当前,通过投诉获取监管的检查意见书是一个重要证据线索。
对于管理人以外的资管产品参与方,包括托管人/保管人、投资顾问、差额补足人、增信提供人、销售机构等等。对于这些主体发起诉讼,可能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否与这些主体有直接的合同关系?是侵权还是违约?违反投资者适当性义务?比如,实践中,对于信托保管人发起诉讼就难以获得支持,即便投向与合同约定不符,即便保管人有过错,资金用途的形式审查都未做到,但是依旧难以获得判决的索赔支持。因此,对其他主体的同步发起诉讼,要结合诉讼地、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对于多层嵌套的底层管理人能否发起诉讼,这在实践中有较大难度,比如这次私募暴雷,就是底层私募管理人不靠谱。但是,作为投资者,一般只能与直接签约的主体进行诉讼。
第二、胜诉后能否获赔?
如果投资的是信托产品,信托公司一般实力较为强劲,如果该信托公司只有几只产品暴雷,那胜诉还有获得赔付的可能性;如果该信托公司发生了系统性风险,大部分产品暴雷,这种情形下,除非有第三方介入收购该私募牌照,否则胜诉获赔的概率较低。
如果是私募产品,很多私募公司财力薄弱,甚至一出问题就跑路,那么,即便胜诉,获赔的概率也极低。
当然,如果能够对托管人/保管人、投资顾问、差额补足人、增信提供人等发起诉讼获得支持的,如果这些主体势力强劲未发生系统性风险,且非管理人体系内的主体,那么,获赔的概率也较大。
第三、是否需要诉讼?
很多人投资者在选择诉讼、仲裁的方式进行仲裁,是尽力去获取赔偿,努力过总比没有努力过好。
另外,如果资管产品有独立性的特征,诉讼告的是管理人或相关主体。如果没有经过判决,投资者的回款仅仅依赖产品。如果判决胜诉,投资者回款多了一条依赖管理人固有财产的回款路径。假如管理人破产,投资者还可以依据胜诉判决作为债权人参与管理人最后财产的分配,如果没有判决,则仅仅依赖所投资产品的回款本身。
以上是笔者基于资管产品投资纠纷诉讼解决的实践经验,至于是否需要诉讼,还需要投资者结合自身情况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