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新闻发布会现场。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8月21日,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最高法民一庭庭长陈宜芳介绍,对于恶意制造违法生产经营食品药品的假象,勒索赔偿金,或依据恶意制造的假象起诉请求支付赔偿金等违法索赔行为,《解释》第十五条至第十七条规定,行为构成虚假诉讼的,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对违法行为人予以罚款、拘留。
她介绍,《解释》第九条规定购买者有权选择“退一赔三”或者“退一赔十”,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条还规定,购买者如果错误起诉“退一赔十”,诉讼中有权依法变更为要求“退一赔三”。因变更后的主张未超出原诉讼请求范围,法院可依法作出裁判,不要求购买者必须以变更诉讼请求的方式变更主张,避免增加维权成本、造成程序空转。
《解释》明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购买者请求生产者或经营者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法院应予支持。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等规定,但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购买者请求生产者或经营者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法院不予支持。
陈宜芳还介绍,《解释》明确,购买者明知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短时间内多次购买,并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起诉请求同一生产者或经营者按每次购买金额分别计算惩罚性赔偿金的,法院应根据购买者多次购买相同食品的总数,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依法支持其诉讼请求。
购买者明知所购买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短时间内多次购买,并多次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就同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起诉请求同一生产者或经营者支付惩罚性赔偿金的,法院应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依法支持其诉讼请求。
此外,法院可综合保质期、普通消费者通常消费习惯、购买者的购买频次等因素认定购买者每次起诉的食品数量是否超出合理生活消费需要。
<!–article_adlist[【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article_ad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