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庆新闻网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身高问题备受家长关注。近日,随着奥运冠军夫妇给孩子打生长激素登上热搜,“打针增高”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生长激素在我市临床应用如何?孩子矮小能不能打生长激素?连日来,本报记者进行走访调查。
孩子身高成家长的“心病”
市民胡莉(化名)最近常常在网上搜索“生长激素”的相关词条,因为儿子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有些矮小,担心孩子今后长不高。
胡莉的焦虑是有“依据”的:一直以来,她将孩子的身高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和《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做对比,“我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身高都在平均值以下,他今年8岁半,身高124厘米,比平均值矮8、9厘米。”
三年前,胡莉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骨龄检测,显示比正常年龄偏小1岁,发育正常。医生建议她持续观察,多给孩补充营养,增加运动量。如今孩子的身高还是矮于同龄人,她想给孩子打生长激素,又担心会有副作用。“如果现在不打怕错过了最佳时期,又担心生长激素会导致性早熟、脊柱侧弯等不良后果。”胡莉犹豫不决。
同样焦虑的谢刚(化名)已经开始给女儿打生长激素。“我女儿今年4岁,比儿童生长标准的平均值矮10厘米,我和孩子妈妈都不高,担心孩子会遗传。”谢刚说。
今年9月,谢刚带着女儿去医院做了血检、骨龄检测、全身CT、脑部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体内缺少生长激素,医生建议给孩子打生长激素,让孩子身高追上来。
一天一针 每月花费数千元
目前生长激素有每天注射的短效粉剂和水剂,也有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制剂。为了少让女儿受罪,谢刚选择了价格略贵的长效制剂,每个月花费3000余元。
“生长激素是皮下注射,跟打胰岛素差不多。孩子太小了,频繁注射会给她带来疼痛与恐惧,所以我们选择每周打一次。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头三个月很煎熬。好在12月初去医院复诊,女儿长高了2.8厘米。”谢刚和家人觉得“罪没白受”“钱花得值”,现在继续第二个疗程。
市民蔡慧(化名)也一直为孩子的身高而烦恼。她有两个儿子,大的14岁,身高1.45米,小的8岁,身高1.12米,分别低于平均值12.79厘米、17.34厘米。“纠结了好几年,老大身高一直赶不上同龄人,最终决定给孩子打生长激素。”蔡慧说。
今年11月,蔡慧带着两个孩子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遗传性身材矮小,两个孩子开始每天注射一针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的注射量与体重、身高成正比,我大儿子今年80斤,一个月花费7000余元,小儿子一个月费用大概3000余元。”蔡慧表示。
记者从市医保局了解到,安庆已将生长激素缺乏症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城乡居民医保年度报销额度为15000元。报销时需满足经三级医院或当地最高级别医院确诊,年龄≤18周岁且骨骺未愈合,需长期生长激素治疗的(完全缺乏或部分缺乏)以及有相应的检查确诊报告两个条件。今年来,全市生长激素缺乏症治疗累计兑现1965人次,医疗总费用985.19万元,统筹基金支付446.70万元。
临床使用前须经过严格检查
12月27日,记者来到安庆市立医院,在该院小儿内分泌科就诊的孩子不少,其中咨询矮小症等生长发育相关的患儿约占一半。
“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下,儿童的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通俗一点讲,就是同龄的100个男童或者女童排在一起,身高倒数前三位的,就是矮小症。”儿科内分泌副主任医师江小龙说。
据介绍,矮小症的发病原因很多。有内分泌因素、家族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因素、骨骼发育异常以及早产、小于胎龄儿、社会心理因素及特发性矮小等。生长激素的全称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注射治疗需要掌握严格的适应证,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是最常见的生长激素治疗适应证。
“临床上,我们首先要判断孩子的身高是不是属于矮小症,再进一步分析其矮小的原因,包括进行家族史问询,骨龄筛查,垂体磁共振,甲状腺功能、贫血指标、肝肾功能检测,必要时需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只有在符合生长激素治疗适应证的情况下,再结合患儿及家长的意愿才会使用生长激素注射治疗。”江小龙表示。
据介绍,生长激素作为治疗矮小的临床常用药总体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对甲状腺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生长过快的孩子需注意脊柱侧弯,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产生抗体,比较少见的有暂时性良性颅内高压及生长过快导致的关节滑脱。“一般而言,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治疗时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以第1年效果最好,可达到每年10-12cm以上,以后生长速率可有下降。最近门诊复查的一个孩子第1年长高了11厘米,两年一共长高22.2厘米。”江小龙说。
身高管理是长期过程
注册营养师、安庆市营养学会秘书长汪祝华认为,对于经专业医学严格评估,确诊处于生长发育迟缓标准范围内的儿童和青少年,综合干预措施至关重要。特别在生长激素缺乏症等特定医学状况下,适量补充生长激素是必要的医疗手段,有助于孩子追赶生长,回归更接近正常的生长轨迹。
“综合干预措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营养摄入方面,生长发育迟缓的孩子应确保摄入丰富的优质蛋白源,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奶制品等,碳水化合物要适量选择谷薯类及杂粮类,多吃鱼油和坚果。还要适当运动,不仅能够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还能强化骨骼与肌肉的健康状况,提升身体机能与协调性。”汪祝华说。
但是盲目跟风使用生长激素的现象不可取。“有些儿童青少年仅仅是相较于班级其他同学个头稍矮,但实际上并未达到医学判定的生长发育迟缓标准。而且孩子的生长速度并非恒定不变,可能在特定阶段较为缓慢,而后出现自然的追赶生长,比如部分孩子小学时期身高增长不显著,但进入青春期后,凭借遗传因素的驱动,身高会快速蹿升,达到正常范围。”汪祝华表示。
“身高的遗传因素约占70%,平时要从孩子的营养、睡眠、运动、补充维生素D等诸方面去努力。比如营养上需均衡膳食,荤素搭配,每天食谱中要有肉、蛋、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喝纯牛奶;运动方面建议进行助长的纵向运动,比如打篮球、摸高、跳绳等;生长激素是有夜间分泌高峰的,必须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建议晚9点左右上床睡觉;营养不好或生长过快的儿童需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另外,对于没有达到矮小症标准但生长缓慢的孩子,更需要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可以口服一些可靠来源的助长产品如赖氨酸、γ-氨基丁酸等。”江小龙说。
业内专家提醒,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犹如花朵绽放,各具独特节奏,花期有早有晚。家长们应当秉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看待孩子的身高问题,避免过度焦虑而采取不恰当的干预措施。
![记者调查:打生长激素“追高”靠谱吗?](https://www.spwqw.com/wp-content/uploads/2021/06/2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