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投保难、投保贵问题将迎来“破局”。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新能源车险指导意见,将对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比燃油车高63%,扣除车龄等因素,新能源新车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约10%。但同时,全行业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
指导意见共提出21条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在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的同时,推动实现愿保尽保。
>>重点摘录
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
提升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
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保险公司通过驾乘操作规范手册、视频引导、现场培训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等的认识,掌握驾驶操作技巧,了解日常维护要点,推动降低车辆故障率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支持有关单位建立对接合作机制,推动实现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研究制定低速碰撞试验标准,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化检测资源,降低汽车企业负担。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生产设计、完善零部件供给,提高维修经济性水平。
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有效保险保障
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引导保险行业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有效保险保障,实现消费者愿保尽保。研究在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内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及规则,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为基础的费率形成机制。
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对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进行合理优化,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定价科学性。
丰富商业车险产品。支持保险行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商业车险保障需求,创新优化产品供给。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研究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为相关新能源汽车提供科学合理保险保障。
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充分发挥行业纯风险保费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调整的常态化机制。优化新车型车险定价标准,综合考虑新车售价、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安全配置、保险车型风险分级等因素,提升定价精准度和合理性。
完善查勘理赔报告记录规则
提高理赔数据完整性准确性
推动经营提质增效。各财险公司要改革优化相关组织架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强化总公司职能部门与分支机构的协同,整合新能源车险经营全链条和各环节,有效管控经营成本。
加强精细化管理。各财险公司要建立健全新能源车险的内控管理制度,理顺业务流程,完善业务规则。要加强新能源车险的数据基础建设,完善查勘理赔报告记录规则,提高理赔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鼓励财险公司依法使用网约车平台企业提供的新能源网约车运营安全情况等信息,合理确定自主定价系数,促进风险与定价相匹配。
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鼓励保险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推进降本增效。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创新、提升理赔服务质效、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要求。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唐港